Search

【五臟六腑】

很多人搞不清楚中醫在講心肝脾肺腎時,不是在講「器官」。中西醫對於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五臟六腑】

很多人搞不清楚中醫在講心肝脾肺腎時,不是在講「器官」。中西醫對於五臟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,西醫的五臟是器官,而中醫的臟腑是系統,中醫的一個系統會包括好幾個器官。

五臟:

心:
西醫=心臟
中醫=心主脈,血脈、藏神。調節心血+神經系統+神智
調節血的流動,外在表現及精神狀態相關。

肝:
西醫=肝臟
中醫=肝主筋,造血作用+思考系統
與眼睛、指甲相關。

脾:
西醫=脾臟
中醫=脾主肉,運化,消化吸收及運輸系統
吸收營養、運送養分,與口唇、四肢高度相關。

肺:
西醫=肺臟
中醫=肺主皮毛,呼吸+氣的循環系統
使氣往體外散發或向內積聚,與大腸、皮膚、呼吸相關。

腎:
西醫=腎臟
中醫=腎主骨,生殖發育+水分調節系統
是免疫力、生命力的根源,與胃、耳、膀胱、骨髓、頭髮相關。

臟與臟之間的關係:

心與肺:心主血,肺主氣。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,是有賴於氣血循環來輸送養料。血的正常運行雖然是心所主,但必須藉助於肺氣的推動,而積存於肺內的宗氣,要灌注到心脈,才能暢達全身。

心與肝:心為血液循環的動力,肝是貯藏血液的一個重要臟器,所以心血旺盛,肝血貯藏也就充盈,既可營養筋脈,又能促進人體四肢、百骸的正常活動。如果心血虧虛,引起肝血不足,則可導致血不養筋,出現筋骨凌痛、手足拘攣、抽搐等症。又如肝鬱化火,可以擾及於心,出現心煩失眠等症。

心與脾:脾所運化的精微,需要藉助血液的運行,才能輸佈於全身。而心血又必須依賴於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所生成。另方面,心主血,脾統血,脾的功能正常,才能統攝血液。若脾氣虛弱,可導致血不循經。

心與腎:心腎兩互相作用,互相制約,以維持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。在生理狀態下,心陽不斷下降、腎陰不斷上升,上下相交,陰陽相濟,稱為「心腎相交」。在病理情況下,若腎陰不足,不能上濟於心,會引起心陽偏亢,兩者失調,稱「心腎不交」。

肝與脾:肝藏血,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。如脾虛影響血的生成,可導致肝血不足,出現頭暈、目眩、視物不清等。肝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可出現腹痛、腹瀉等。

肝與肺:肝之經脈貫脂而上注於肺,二者有一定聯繫,肝氣升發,肺氣肅降,關係到人體氣機的升降運行。若肝氣上逆,肺失肅降,可見胸悶喘促。肝火犯肺,又可見胸脅痛、乾咳或痰中帶血等症。

肝與腎:腎藏精,肝藏血,肝血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,腎精又需肝皿不斷的補充,兩者是互相依存,互相資生。腎精不足,可導致肝血虧虛。反之,肝血虧虛,又可影響腎精的生成。若腎陰不足,肝失滋養,可引起肝陰不足,導致肝陽偏亢或肝風內動的證候,如眩暈、耳鳴、震顫、麻木、抽搐等。

肺與脾:脾將水谷的精氣上輸於肺,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,而成宗氣(又稱肺氣)。肺氣的強弱與脾的運化精微有關,故脾氣旺則肺氣充。由脾虛影響到肺時,可見食少、懶言、便溏、咳嗽等症。臨床上常用「補脾益肺」的方法去治療。又如患慢性咳嗽,痰多稀白,容易咳出,體倦食少等症,病證雖然在肺,而病本則在於脾,必須用 「健脾燥濕化痰」的方法,才能收效。所謂「肺為貯痰之器,脾為生痰之源」,這些都是體現脾與肺的關係。

脾與腎: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,才能發揮運化作用。腎陽不足,可使脾陽虛弱,運化失常,則出現黎明泄瀉,食谷不化等症。反之,若脾陽虛衰,亦可導致腎陽不足,出現腰滕廢冷、水腫等。

肺與腎:肺主肅降,通調水道,使水液下歸於腎。腎主水液,經腎陽的蒸化,使清中之清,上歸於肺,依靠脾陽的運化,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。肺、脾、腎三臟,一臟功能失調,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生水腫。肺主呼吸,腎主納氣,兩臟有協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。

六腑:小腸、膽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

臟腑表裏:

五臟和六腑之間存在着表裏的關係,一表一里,一陰一陽,互相搭配,通過經絡相聯繫,互相協調,共同影響着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狀態。臟與腑是表裏互相配合的,一臟配一腑,臟屬陰為里,腑屬陽為表。臟腑的表裏是由經絡來聯繫,即臟的經脈絡於腑,腑的經脈絡於臟,彼此經氣相通,互相作用,因此臟與腑在病變上能夠互相影響,互相傳變。

心和小腸相表裏,小腸有分清別濁的功能,吸收營養精微化成心血,而心火亢盛,容易熱移小腸,容易導致大便燥結、小便短赤等症狀。

肝膽相表裏,肝主疏泄,幫助排泄膽汁,膽氣順降,也有利於肝氣條達順暢,兩者有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和氣血調達。

脾和胃相表裏,共同維護着人體的運化消化吸收功能,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脾能夠吸收營養精微物質上輸心肺,輸布全身,而胃腐熟消化食物之後,將未完成的糟粕物質下傳給大腸小腸,兩者互相協調,確保胃腸功能的正常運轉和氣機的順調。

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氣的肅降有利於大便的傳導功能,有利於排便,肺主肅降,通調水道,能夠輸布津液幫助大腸傳導糟粕,而大便通暢,也有利於肺部的呼吸功能,幫助清泄肺火。

腎和膀胱相表裏,腎氣充沛,能夠固攝水液,協助膀胱儲藏尿液,藉助腎氣的固攝和氣化功能,使膀胱開合有度,能促進正常的排尿,又能夠使尿液固攝,完成了小便的正常功能。

三焦與心包經絡相通,六腑裡唯有三焦比較特別,是與心包為表裏關係。例如,臨床上熱病中的濕熱合邪,稽留三焦,出現胸悶身重,尿少便塘,表示病在氣分。如果未能制止其發展,溫熱病邪,便由氣分入營分,由三焦內陷心包,而出現昏迷、譫語等症。

所以要搞清楚當中醫講五臟六腑時,講的是系統,而不是針對臟器而已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